hengstyle:恆隆行

12

December 2023

文化探索

12 December 2023 / 文化探索 /

從來沒有理所當然與絕對真實,走進山間海邊的「場外」藝術—專訪策展人林怡華

文|Peiling Lin、圖片提供|山冶計畫.浪漫台三線藝術季.馬祖國際藝術島

這幾年除了在美術館白盒子與黑盒子裡看見林怡華(IHwa Eva LIN)策展的身影,
更多時候她其實流連於台東的山、馬祖的海,與150公里長的台三線上。
Eva 經手的藝術季,
從「南方以南-南迴藝術計劃」、「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到「馬祖國際藝術島」總非絢爛的瞬間花火, 策劃過程彷彿要把身心靈都交付地方,
猶如她在南迴部落的名字 Vali——意味著風,
從台東的焚風,到客家地帶的九降風與離島海風,
她必須親臨現場,必須暫時忘卻自我,得打開異地旅行的敏銳,
又有生活在地方的決心。

西田秀己《脆弱之椅》(圖片提供:藤木植人、山冶計畫、攝影:徐詠倫

在場外的第一件事:抽離自己,吸收地方

「唯有站在土地思考,才有被山陶冶的可能。」自 Eva 成立山冶計畫以來,這句初衷總是深植於著手的每場藝術展裡,藝術背景出身的她從美術館「場內」走到需要呼應環境紋理的「場外」(Off-Site),像穿越截然不同的世界,回憶展覽前的田調過程,Eva 説:「我像把『我自己』擱在一邊了,好像重新成為另一個人,像海綿一樣把本來的自己抽掉,才能灌注更多資訊、照著地方的方式生活」。

當真正走入地方,比喻成到另一個國家生活也不為過,他們初期第一次觸碰原民文化的「南方以南」不但語言有所隔閡、文化也大不相同。有一年的時間只是與在地人共同生活,不帶目的,那時的她不是「策展人」,僅是部落耆老、麵店阿姨眼中一個「新移居來的女生」,早上跟著農夫採小米,晚上跟獵人去打獵,在地方的時區裡生活節奏很單純卻不簡單,放下一切既有慣習的程度,「我好像失去了『我』一年的生命(笑),但這相對重要,『場外性』展覽我們到底能花多少時間、部分的生命在那個場域,那回應是很誠實的,願意放多一點心血,就有機會有更多感受與認知」。

徐景亭《野生產銷班》圖片提供:藤木植人、山冶計畫提供|徐詠倫攝影)

梁廷毓《往返客庄與部落之間的人》(圖片提供:藤木植人、山冶計畫提供|徐詠倫攝影)

「『藝術』這件事不能只是淪落地方點妝,而是讓人意識到更多不一樣的真實。」

不同於在地人的視角,Eva 像個人類學家,以非常的眼光看待日常,慢速的感受、梳理地方種種關聯,人們忽略、遺忘,甚至是刻意迴避的記憶一點一點被揭開,隨著「浪漫台三線」以及「馬祖國際藝術島」分別都來到了第二屆,她依然不放心思在觀光或短暫人口回流,反而反骨地説「藝術不是解決問題,而是提出問題」。

這幾年策展下來,Eva 點出許多未身臨現場便難以意識到的真實,回溯不同族群的過往意識對現實的影響,她將這樣的工作方法暱稱為「藝術翻土」,「翻土的動作不是創造新事物,而是讓土壤下面的種子有更多空間可以吸收養分,生長得更好,有點像把隱藏在記憶裡的故事透過藝術翻土,慢慢長出來、更受尊重。

回憶第一年策劃馬祖國際藝術島「地下工事」時,她驚呼,「我起初沒辦法想像,台灣竟然還有個地方不像我認識的台灣!」馬祖的語言、建築、飲食、整體環境都跟本島差異非常大,也因地緣關係,與泉州交通往來甚至比台灣本島更頻繁,今日在對岸置產、日常消費的普遍性,加上過去作為戰地前線的歷史過往,馬祖人對自身的政治與身份認同相當複雜,這也拋出更大的提問——到底什麼是台灣?個體跟群體的關係又是什麼?

又或是在台三線上其實有很多白色恐怖發生過的場地,但近代討論原住民、閩南人,卻較少討論到客家受害者,事實上卻仍有後代仍然不願面對自己為受害者家屬,也不明白當初祖父輩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在提出問題上來說,我們不是要做大型批判,只是要讓大家意識到,我們知道的歷史是非常片段的,這些故事需要被聆聽,即便不是那麼悅耳、輕盈,透過藝術我們可以用更視覺張力、柔性的抗爭。」今年三件作品與工作坊討論白色歲月,重新回顧下發現他們當初做這些事都是為了生活,也有家屬因此終於打開心結,「這些被當代社會遺留、遺忘,比較少被關注的面向,本地人、外地人都需要重拾回來,當你觀看這些感到陌生時,也開啟認識台灣多樣性的敘事線路,台灣文化最特別的地方在於非常豐沛多元,你是不是願意敞開更接受不一樣的面向?」

左圖:地下實驗室|何彥諺《棄巢》 右圖:地下實驗室|劉致宏《漁光》圖片提供:藤木植人、山冶計畫提供|徐詠倫攝影)

左上:陳湘馥《沉睡的少年》(藤木植人、山冶計畫提供|徐詠倫攝影) / 右上:久保寛子《台灣泥足》(藤木植人、山冶計畫提供|徐詠倫攝影) /  左下:劉致宏《路徑圖》/ 右下:登曼波(楊登棋)《塑膠禮儀》(登曼波(楊登棋)提供)

Aldo Leopold 在《沙郡年紀》裡寫到「像山一樣思考」。一聲蕩漾山谷的野性咆哮,對鹿而言意味著危險,對松樹而言如同雪地裡流血的預言,是牧牛人銀行債務的威脅或獵人槍口上子彈與獠牙的混戰,只有亙久存在的山,可以客觀地傾聽狼的嗥叫,待在地方的日子越久,自然而然的現象背後都能尋得更深遠的理解。「畢竟我們所能觸及的真實,還是建立在自己的背景跟知識論上,我開始不會把所有事情視為理所當然,有時候很絕對看待一個事件時,都會提醒自己還可能有另一個面向是我不了解的。做更多計畫、碰觸更多土地,更明確知道人與土地還是相互共生的狀態,我們所說的每句話、採取的每個行動,都希望更處理到跟環境的關聯性。」

林怡華在策展總是不斷跟時間賽跑,她提到時間非常珍貴,甚至每分鐘都有一個工作要完成,然而她每個展覽都會有個深刻記得的時刻,那通常都是超累、一整個禮拜都沒有好好睡的時候,「像馬祖卸展那天,我們忙到沒有意識到是藍眼淚的季節,凌晨將展覽借的沙還給大海時,沙粒撒回海岸,觸碰到藍眼淚發光,我在那個當下真的覺得,展覽的疲憊、苦水、委屈,在那個瞬間沒了。」說到台三線,她分享則是在山林上,一直在糾結到底要為哪個民族發聲,一方面花時間做客家文化,同時也覺得原住民很重要,一個族群的開發史等於是另一個族群的血淚史,但當她聽到山羌聲音的當下,覺得釋懷了,她說:「我不是為哪個族群,重點是我們在自然裡,我們是同一個族群。」

「南方以南」是帶著民眾與獵人入山,她們到了一個百年老樹下,關燈的黑夜伸手不見五指,只能透過聆聽到不同的環境聲響來確認自己還存在這個世界。策展要大量跟人溝通,她其實沒有時間給自己,那時她好像掉到一個很黑的黑洞,整個世界都是靜止的,也不太在乎時間會不會走⋯⋯,那時她只剩下一種感受,「我想如果沒做這些展覽我不會有這些深度感知,因為策展而認識地方、因極度的疲憊、很多的勞動,所有的一切之後會到達這樣的一個跟環境又連結在一起的時刻,我覺得這是大自然山神、海神給我的禮物——沒有時間觀的時候。」

左圖:彭啟原×致穎《山誦》(致穎提供) / 右上:詹娜・卡德羅娃《Palianytsia》/ 右下:張幼欣《探橋》 圖片提供:藤木植人、山冶計畫提供|徐詠倫攝影)

PROFILE

林怡華 IHwa Eva LIN| 策展人

山冶計畫藝術總監,擅於跳脱常規展域,嘗試跨領域的展演與行動實驗。2022與2023年馬祖國際藝術島「地下工事」、「地下實驗室」策展人、第二屆浪漫台三線藝術季藝術總策展人。曾任2020台北雙年展公眾計畫策展人、2019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分區策展人,2018 「南方以南」南迴藝術計畫總監。

/

靈感來時會如何快速記錄?

我通常不會記錄,但可能會記取在環境的聲響或氛圍,再回想當初的感受。

/

走遍台灣,您覺得能讓您有最多想法或者靈思泉湧的地點是哪?

我在台灣都是工作模式,就像台東的山上、馬祖的海邊其實都是我工作場地,讓我有最多想法時通常是離開原本工作、生活,例如平常沒走過的路徑,在交通的路上、出國或有時候回台北反而對我來說更放鬆(笑)。

#hence02
本文出自恆隆行hence,雜誌第二期,會員可至全台恆隆行專櫃及恆隆行概念店zonezone索取紙本雜誌

你想第一個知道我們的最新產品和新聞?

立即訂閱電子報,享有第一手最新優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