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gstyle:恆隆行

13

July 2019

生活誌

13 July 2019 / 生活誌 /

我的荒島食書(上)

韓良憶

近年嚮往「減法人生」,效法「斷捨離」之道,大致上是成功的,就只有「圖書」這一項尚須努力。在各類書籍中,最讓我無法斷捨離的,是飲食類圖書,尤其是飲食文學。這些書我無論如何捨棄不了,就算我不得不待在荒島好些年,只能攜帶數量有限的書,也一定會帶上它們。
那麼,是哪些書呢?且讓我按照作者生年次序,先來介紹五本近代華文飲食文學著作。就算我不得不待在荒島好些年,只能攜帶數量有限的書,也一定會帶上它們。
《唐魯孫談吃》(唐魯孫)
 
出身旗人世家的唐魯孫,是第一位讓我「邊讀邊流口水」的飲食文學名家。這位前輩作家六十多歲公職退休後才開始寫作,記述自己來台前後的飲食經驗,種種大江南北的美食典故和滋味,皆在那筆下甚具「老北平」風味、世故卻不油滑語氣的文字中活了過來。我就是透過他的文章,才明白從小吃到大的四神湯,其實應是
「四臣湯」。
 
《吃的藝術》(劉枋)
 
《吃的藝術》(和稍後出版的《吃的藝術續集》)與其說是食譜,更像是散文。祖籍山東的劉枋女士文筆清爽,少見贅字,雖是信筆寫來,敘事卻細膩生動,像是位擅廚藝的大姊在說明下廚之道,讓讀者不但看得食指大動,還能明白菜餚的做法和吃法。我就因此學會不少家常中國菜,直到現在,我做滷味、打滷麵和風雞時, 大致上仍依循她的指點。因書中篇章寫於民國五、六十年代,眼下讀來可能會覺得比較老派,然而正因如此, 其文字彷彿立體般呈現出那個時代的氛圍。
 
 
《五味》(汪曾祺)
 
汪曾祺是大師沈從文的門生,晚年寫作不少飲食散文,
《五味》是較能完整展現其人飲食文采的書籍。汪曾祺自謙並不專精於吃,不太關心豪奢美食,只愛研究如何粗菜細作。由是他談起飲食,不擺譜、不作態,往往從容地自瑣碎微小的細節寫起。書中三十二篇散文不只描述食物的滋味,舉凡與食相關的人情世故、歷史與風土皆娓娓道來,看似素筆卻有意境,顯露他對日常飲食乃至生活的看法,展現其人生命情調。
 
《肚大能容》(逯耀東)
 
逯耀東是台灣第一位將「飲食文化」引進大學講堂的學者,他在《肚大能容》中,津津樂道自己品味過的各種中國美食,然而他要講的,遠遠不只是口腹之欲而已。他記錄已經消逝或行將消失的滋味,爬梳這些食物在特定時空中的歷史和文化意義,其文章基調有懷舊氣息且隱帶傷感,這樣有情的文字每每讓我讀著讀著也感懷了起來。
 
《飲膳札記》(林文月)
 
《飲膳札記》乍看亦是用散文寫的食譜,記載作者下廚為恩師、親友割烹的經驗,然而曾任教於台大中文系的林文月女士,書寫的不僅是美味的訣竅,其清雅溫潤的文筆所透露的,還有生平知交與故人的行止以及彼此的情誼。林教授生於世家,她記述的菜餚通常不是粗茶淡飯,即便是家常飯菜亦守「食不厭精」之風。好比說,她不諱言自己最愛潮州魚翅,從發泡魚翅到煮炊都有各種講究,讀者在看得飢腸轆轆之餘,也見識到上一世紀台灣書香世家的風華。
 
 
TEXT/ 韓良憶
目前與荷蘭丈夫定居台北的韓良憶,畢業於台大外文系,曾旅居歐洲 13 年, 熱愛美食與旅行,書本、電影、音樂是她生活之必須,自認是個饞人,更享受動手烹飪的樂趣。現為飲食旅遊作家與譯者,譯作橫跨美食、電影、文學等領域,中文著作則有《浮生 ‧ 半日 ‧ 里斯本》、
《餐桌上的四季》等近 20 本。另於 BRAVO FM 91.3 電台主持節目<良憶的人文食堂>。

你想第一個知道我們的最新產品和新聞?

立即訂閱電子報,享有第一手最新優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