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 續 旅 遊 傳 承 在 地 生 活 | 邱 翊
台北人對文創熱點的追逐就像遊牧民族,從約莫十年前的富錦街之熱,接著轉移到中山站赤峰街區,近年來人們則把準星放在大稻埕。走在新舊混融的迪化鬧街上,跟著內行人邱翊看門道,看清商業復甦的表象之外,還有前人在此認真生活處處留下的痕跡。
「島內散步 Walk in Taiwan」創辦人兼執行長,一家五代從上世紀起就落腳大稻埕,現在到了他把地方風土傳承的時候。邱翊在 2012 年首度以步行導覽方式介紹他熟悉不過的老台北市井生活點滴,並持續拓展「觀光」之外的多元主題。2019 年,他將原名「台北城市散步」品牌更名為「島內散步」,至今與團隊已規劃 400 多條深入台灣的私房路線。
「永 續 旅 行」概 念 存 在「島 內 散 步」所 有 路 線 ,
不 只 是 保 護 生 態 或 文 化 ,
而 是 不 讓 「 過 度 旅 行 」 影 響 當 地 ,
讓 某 地 區 維 持 一 呼 一 吸 狀 態 ,
以 原 始 真 貌 存 續 下 去 。
大稻埕這五年來變了很多,無法準確定義是變年輕,還是變回原樣?也許兩個答案都正確,可以肯定的是,不管哪個年齡層造訪此處,都能找到一家合心意的歇腳去處,重溫老房子、老文化或古早美食,也可以找到好茶、好咖啡,搭配剛出爐的美味鬆餅。疫情肆虐幾乎整年的 2020 年,在陰雨濛濛的冬日午后造訪大稻埕,一反過往人潮來去的景象,即使踏進 Google 評比的人氣店家,也能達成個人包場的成就。當邱翊聽聞這對外地人來說的「驚喜」體驗,淡淡微笑答:「這才是大稻埕平常的樣貌。」
和街道冷清畫面對比,「島內散步」辦公室內相當熱絡忙碌,今年大環境劇變,更多台灣人開始思考島內旅遊的更多可能,除了到風景名勝踩點打卡之外,到底在面積不出 3 萬 6 千平方公里的島嶼還能怎麼走?所以,邱翊創立「島內散步」以來不認為自己是旅遊業,他的身分更接近策展人,「每條路線規劃都從『接續式策展』角度思考,動態展演內容就是當地人的生活點滴,同條路線若重複參訪,感受都截然不同。」邱翊在創業初期也親自帶導覽,並試圖顛覆「導遊」角色,「以往人們參團認知是『聽導遊說故事』,但我們不走資訊單向流通的關係,而是從探討某個議題的平等角度展開,大家邊走邊聊,每回導覽的結果都是開放的。」他細數曾開過的勁爆路線,包括萬華情色酒家、台北市立殯儀館等,做出品牌獨特模式,除一般散客外,許多企業也吸引報團,大型外商尤其多,「雖然外商更重視教育員工了解自己文化,但愈來愈多台灣人自覺想要尋根⋯⋯」話題回到台北人一路從富錦街風靡「文創熱區」繞了一圈回到大稻埕的例子,「人都會想要找尋自我認同,不知不覺愈鑽愈深,當鑽無可鑽的時候,才會終於找到內在無可動搖的價值。」
大 稻 埕 家 家 戶 戶 都 作 生 意 起 家 , 商 人 又 是 特 別 懂 得 順 應 時 代 改 變 的 族 群 。 現 在 年 輕 人 來
到 大 稻 埕 , 乍 看 之 下 覺 得 什 麼 都 是 「 新 的 」 , 文 青 咖 啡 館 、 文 創 小 店 隨 處 可 見 , 其 實 有
不 少 店 家 是 老 店 第 二 代 、 第 三 代 的 新 創 事 業 , 例 如 中 藥 行 開 藥 膳 牛 肉 麵 、 南 北 貨 商 做 無
國 界 料 理 、 布 行 推 出 自 有 飾 品 品 牌 。 我 們 家 原 本 在 涼 州 街 開 雜 貨 店 , 後 來 因 為 便 利 超 商
出 現 所 以 收 起 來 。 剛 好 時 代 到 了 我 們 這 一 代 , 必 須 走 出 屬 於 自 己 的 「 新 」 路 線 , 因 為 我
們 是 商 人 的 孩 子 。
在大稻埕土生土長,邱翊自知此處跟城牆內的台北市有那麼一點不一樣,「台北車站以前其實叫大稻埕車站,車站以北是大稻埕南端,最北到民族西路附近。大稻埕有第一位婦產科醫生、第一代美國領事館、第一間咖啡廳。」這裡曾被冠上的「第一」頭銜何其多,邱翊特別提供兩個方式鑑定是不是「真大稻埕人」:「第一,唸什麼國小?大稻埕囡仔只唸太平、永樂、蓬萊、日新;第二,家裡做什麼生意?大稻埕每戶人家都是商人。」當台北商業重心轉移,原本是田地的信義計畫區蓋起高樓,但邱翊不曾質疑生活在大稻埕之外的可能性,老家改建、娶妻生子還是守在這裡,「對我們來說已經是一種習慣,就像阿嬤搬到天母,還是堅持回來買潤餅皮。」
現在他少帶導覽,花更多時間參與在地聚會,「很多團體存在許久,其中流通的訊息無法在 Google 找到。」如果把不同團體想像成一棵大樹,透過深埋地下的根系分享存續的智慧與資訊,不難理解邱翊想要長久駐地的堅持。原本「島內散步」今年計畫往海外發展,卻變成留在島內扎根的最佳時機,預計將在人文史料也相當豐富的新竹設置直營據點,「我們全台都有合作夥伴,因為這不能只由我一個人做,或是台北辦公室的人來做,將有更多『在地人』成為『島內散步』一份子。」邱翊彷彿已經想像到將來的壯大場面,「在地導遊更懂得分享在地精華,吸引更多對我們服務有興趣的人,導遊和群眾人數將會一起成長。」就像樹木們以根系分享養分,為了延續族群生命扶持彼此茁壯,邱翊在做的,是一份還要跟著台灣人過下一個百年的事業。
說到邱翊生命中最重要的物品,是從小看到大的大稻埕風景。穿過當地人才知道的消防通道捷徑後,首先抵達曾是「洋人一條街」的貴德街,行經隱身於此的莊永明、陳天來等人故居。接著越過堤防來到河岸,邱翊以言語描繪在極盛期橫跨忠孝橋和台北橋間的碼頭榮景,回憶堤防的建成如何將大稻埕人和寬闊的河景分開,從此堤防內外成為兩個世界。接著他帶我們走進大稻埕孩子都熟悉的場域──騎樓,這裡是大人邊做生意邊帶孩子的最佳場所,他開心地講述小時候和朋友一起練習溜溜球的往事。至今傳承三代的「老阿伯魷魚羹」是邱毅最愛的「早餐」,從最初的手推攤販車一路演進成中式時髦裝潢的街角小店,但手工魷魚羹的彈牙口感不變。年幼的邱毅也常到慈聖宮前看阿公的布袋戲班表演,廟前廣場的攤販、大樹、石獅子依舊在,只是不復當年下課後滿是孩童嬉鬧的笑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