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gstyle:恆隆行

15

September 2023

文化探索

15 September 2023 / 文化探索 /

當A.I.人工智慧等科技走入了日常生活,生命的定義為何?忠泰美術館最新展覽《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數位、機器與賽博格》

文字|彭永翔Josh Peng、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以數位人造生命為題,英國藝術家Markos Kay的〈非生物起源〉試圖透過創作生命探詢生命起源(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請把我變成真的小男孩吧!」(Please make me a real boy)

2001年在史蒂芬史匹柏經典之作《A.I.人工智慧》中,飾演機器人小孩大衛的哈利.喬.奧斯蒙睜著無助的純真雙眼,向他眼前的藍仙女祈求著,一直相信藍仙女能將他從機器人變身為人讓他回家的大衛,卻未發覺他始終追尋的藍仙女僅僅只是雕像,全無神力。一切只是傳說,而他永遠無法擁有肉身,無法成為人,無法獲得真正的生命。

曾經看似遙遠想像的科幻電影,如今已不再只是想像。

過去一年,從Midjourney到ChatGPT,人工智慧議題成為熱門關鍵字,亦開啟了一連串討論,未來哪些工作將被人工智慧取代?是否有可能發展成擁有獨立心智的意識?擁有自我意識的人工智慧是否能被歸類於生命呢?生命的態樣在比爾蓋茲所稱的「第2次科技革命」後,是否正逐漸轉變?

忠泰美術館最新展覽《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數位、機器與賽博格》(The Future Life, Future You – Digital, Machine and Cyborgs)》,策展人沈伯丞邀請大家一同從藝術視角思考,當科技介入了生活與生命,生命的定義為何、擁有了哪些可能性?而我又是誰?


《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策展人沈伯丞。(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展覽匯集來自英、美、法、日、德國與埃及、西班牙、墨西哥、臺灣共15組國外內藝術家與團體,帶來6組全球首展與4組全臺首度亮相的新作,透過AI演算、大數據、深偽技術、穿戴裝置、賽博格等科技與藝術的結合創作,以「流動的生命與身體」、「數位裡的你與數位的它」和「機器、人與賽博格」三大子體,映射出藝術家們對未來生命形貌的多元想像。


陳萬仁作品〈歪腰一下〉,位於美術館天井中,藝術家3D繪製的人形,將現實去背進行數位縫合。策展人沈伯丞以此作品做為展覽的起點,希望觀展的我們,可以用抬頭仰視的另一種角度看世界,思索生命。(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流動的生命與身體

過往,性別以生理學性徵認定,如今,性別有了更開放的討論空間,「非二元性別」的出現,讓性別不再僅限於男女,也能流動於兩性之間。英國藝術家傑克.艾維斯(Jake Elwes)首度在臺展出的〈Zizi動起來:深偽變裝烏托邦〉,將深偽技術(deepfake)與酷兒群體結合,影像中的變裝皇后們的舞動肢體,象徵著身體與性別的流動。


Jake Elwes首度在臺展出〈Zizi動起來:深偽變裝烏托邦〉,將深偽技術與酷兒群體結合,企圖反思人工智慧的族群概念,打破固化的性別與身體定義。(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隨著科技持續不斷地演進,在醫學技術發達的當代,人類已能改變身體的樣貌與性別,整形不再是禁忌,甚至還有藝術家將自己改造如蜥蜴一般。臺灣藝術家蘇匯宇的〈The White Waters〉三頻道錄像作品,就以經典傳說《白蛇傳》文本中白娘子人、蛇幻變的身體,反映出身體流動的現況,並投射當代科技也一定程度地實現了傳統神話的情境。

蘇匯宇〈The White Waters〉三頻道錄像作品中人、蛇異種的身體流動,解構生物界的邊界。(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何謂生命?科技體能否成為生命?

當人與動物、有機體與無機體,現實與虛擬之間的邊界逐漸模糊鬆動,能不斷學習並演化的「人工智慧」逐漸走入日常生活中,在身體裝上電子感應裝置的賽博格藝術家出現,以及混合著不同DNA的嵌合體我們對於生命的定義是否能跳脫既有生物學的定義與框架?

被喻為世界上第一位女賽博格藝術家的西班牙藝術家穆恩.里巴斯(Moon Ribas),在巍峨壯麗山景中時而靜止時而舞動。然而她不僅僅是在曠野中獨舞,植入地震傳感器於身體中的里巴斯,所有舞姿都是回應著世界的震動。無震時她靜止,地震時她起舞,首次在台展出的〈在蒙塞拉特山等待地震〉是一件與地球合作的雙人舞作。

如今看來,似乎難以想像,為何會有人選擇將機器物件置入身體中?但其實仔細一想,在科技快速發展的當代,從人工心臟瓣膜、人工心臟節律器,許多的你或許也是隱性的賽博格,但我們卻從未質疑隱性賽博格們依然為人的確信。

西班牙藝術家Moon Ribas〈在蒙塞拉特山等待地震〉為一支雙人舞作,由地球掌控節奏和強度,而藝術家則透過體內裝置接收地震波動的強弱來詮釋舞曲。(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而在法國藝術家帕特里克.特雷塞特(Patrick Tresset)的作品〈人類研究#2─公雞與狐狸等的大虛幻〉,則思考著機器、人之間的多重可能性。當機器手臂進行素描繪圖,如同人類般觀察、提筆,探索著機器如何學習成為人的過程,同時也由此行為反思機器的「創作」是否為創作?當人類意志缺席,只有機器創作時還能被稱作「藝術」嗎?


法國藝術家Patrick Tresset〈人類研究#2─公雞與狐狸等的大虛幻〉中機器手臂進行素描繪圖,也由此行為反思機器的「創作」是否為創作?(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由日本東京大學實驗室研究計畫的自在肢計畫團隊所開發的穿戴式機器人模組《自在肢》,能學習使用者的肢體行為。策展人沈柏丞認為這件作品亦提問著,未來我們的身體可能不僅是血肉之軀,亦可能也包含著人工部件,打開了我們對於身體的定義及想像。

《自在肢》形似電影角色「八爪博士」的穿戴肢,試圖探索賽博格社會中,不同「數位賽博格」之間所能發生的互動。(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AI演算誕生的新生命想像

在各樣AI演算技術蓬勃發展的當代,生命及自然的情境可以被如何描繪及想像?

德國藝術家馬丁.貝克斯(Martin Backes)的擴增實境創作〈我知道什麼?我只是個機器?!〉,邀請大家拿起iPad戴上耳機,藉由iPad與懸浮在美術館空間內的正圓形銀球碰撞、相遇、對話,藉由機器人每一次的提問,省思當代的科技發展何去何從。


德國藝術家Martin Backes的AR創作〈我知道什麼?我只是個機器?!〉,讓觀眾透過行動裝置與懸浮在美術館空間內的正圓球形機器人相遇、對話。(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而在TikTok抖音擁有超過50萬粉絲的「Coolacloy」的美國藝術家艾登.費海提(Aiden Faherty),在全球首展的〈穿越超驗森林之旅〉,將現實影像藉由AI深層學習模型再創,以AI的綺麗視角觀看我們所身處的世界。英國藝術家馬科斯.凱(Markos Kay)的〈非生物起源〉,則創造如同細胞般的新物種,在華麗細緻的影像中,試圖透過創作生命探詢生命起源。


Aiden Faherty全球首展的影像作品〈穿越超驗森林之旅〉透過AI深層學習模型捕捉自然界資訊生成的生態系。(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黃新的全新創作〈生成速寫:多肉植物園〉即時演算影像裝置,以程式的幾何造型來解構日常的場景。(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埃及建築師Hassan Ragab提取人與建築的影像,透過AI圖像生成系統將建築幻化為能走秀、跳舞的生物活體。(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走入陳乂的〈風場〉中,如蘆葦般的發光體隨著風聲輕柔飄動,無風卻似有風。此為陳乂「自然復刻」計畫的系列作品,他採集了風量、風向與風的聲音資訊,將AI演算法生成的數據模型匯入機械裝置結合,以科技演繹了如風吹拂蘆葦般的自然風景。

陳乂的人造風動模擬裝置〈風場〉由蘆葦般的發光體演繹一段由AI演算生成,模仿自然風吹的搖曳姿態。(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我究竟是誰?科技與社會如何認識我們

在這充滿自我認同壓力的社群世代中,螢幕前的「我」及「我們」究竟是誰?

甫獲得林茲電子藝術獎的臺灣藝術團隊陽春麵研究舍─陳姿尹、莊向峰,於本展中將得獎作品《Inter net》系列延伸出兩組全新現地創作,探索著「我」如何被人工智慧、社會大眾觀看。



陽春麵研究舍─陳姿尹、莊向峰,空間互動裝置〈Inter net – Labeling me〉可見AI判讀標記、搜尋引擎記錄,及機器人與觀者「眾包標註」下的「我」的形象。(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在〈Inter net -Labeling me〉作品中,藝術家陳姿尹上傳了一系列個人自拍照,並藉由「亞馬遜土耳其機器人」的AI技術,像hashtag般用各種詞彙標註描述這些照片,那是AI技術眼中的「她」;另一側大片的文字牆,則呈現出藝術家過往的搜尋紀錄,那是留下數位蹤跡的「她」;最後,藝術團隊更邀請觀展者撕下這些搜尋紀錄的文字紙條,對應貼在一旁的照片下,呈現出觀展者/大眾眼中的「她」。在這世界中,我們持續地觀看與被觀看、並被社會與數位科技貼上各種標籤,那些既是「我」也不是「我」?

社會學大師齊格曼.包蒙曾在其著作《液態現代性》中寫道:「確信『變遷』是唯一的永恆,『不確定性』是唯一的確定。」用以詮釋現代性不再是僵化不變的概念,而是不斷浮動與改變的,而我們觀看生命的方式亦然。這段十一年前寫下的話語,如今看來依然真切,面對未知的未來,極難斷言我們是否已在正確的道路上,因為那「最後的完美狀態」的想像已不存在,我們只能在這條路上不斷前行與探索,打開各種想像與可能,持續趨近。


墨西哥藝術家Mal Bueno〈終曲〉,將與作品互動的觀者形象上傳到數位維度中。(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數位、機器與賽博格》展覽團隊及參展藝術家。

展覽名稱|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數位、機器與賽博格

展覽期間|2023.09.09(六 2024.01.28(日)

展覽地點|忠泰美術館、忠泰企業大廳(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 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00(週一休館)

官網|https://jam.jutfoundation.org.tw/exhibition/4337

你想第一個知道我們的最新產品和新聞?

立即訂閱電子報,享有第一手最新優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