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gstyle:恆隆行

10

January 2024

創新學

10 January 2024 / 創新學 /

Dyson在2024年推出設計家具了?恆隆行與台灣設計研究院聯手激發新世代的設計力

採訪、文字|Mimy Chan、圖片提供|周育潤及學生團隊、白睿騰及學生團隊、台灣設計研究院、明日製作所、恆隆行

名為Pillar的椅凳,椅腳像極了Dyson吸塵器經典的橘色烤漆鋁管,就連與椅凳相扣接的機關,也是Dyson吸塵器獨有的快拆結構!這張讓許多人看了都誤以為是Dyson自家推出的設計單椅,其實是恆隆行產學合作案的實驗性成品。把原本將被丟棄、銷毀的Dyson吸塵器鋁管與零件,透過設計的巧思,轉生成為具有Dyson標誌性美感的椅凳!

這張Pillar椅凳,站在《IMPERFECT[sic]》展覽的展台上,成功吸引了許多觀者的目光,打卡拍照分享!

要如何做好ESG?近年已成為許多企業積極啟動的策略之一,恆隆行的循環經濟數位平台restyle2050,自去年開始推動「refresh」計畫,除了鼓勵消費者將濾網耗材和舊清淨機帶至百貨櫃位回收,更首次與台灣設計研究院進行產學合作案,期盼以循環設計的角度切入,聚集兩組設計系師生團隊的創意,以新世代的視角,挖掘廢棄家電與濾網耗材更多的可能性。

「這次產學合作案在一開始就有共識:如何維持產品原來的面貌,在不打碎重製的前提下,用最短能源的碳足跡,讓它再次成為有價的商品。」設研院產業產業創新組組長簡思寧談到,台灣以製造業為主力,又有很棒的回收系統,通常直覺地將回收分類的材料打碎,把它變成第二種材料,再投入做量產的商品。恆隆行代理來自各國的高價產品,反而有機會打破既定的框架,以更寬廣的世界觀點、無國界使用角度,去探索循環設計如何為消費者創造不同意涵的「價值」;而這同時也是最能幫助學生思考、激發創意的絕佳考題。

restyle2050持續溝通不完美產品的消費新選擇,也積極找尋廢棄零件和難以被分解再利用的舊濾網有重獲新生的機會。


當隱形品味成為曖昧可見的新風格

此次產學合作案的其中一組人馬,是由設計師周育潤帶領四位師範大學設計系大三學生的團隊,以「Invisible Senses」為概念主軸,試圖將原本要被終結生命的產品與耗材,以一個新的身份,再次回歸到使用者的生活裡,成就一種別具意義的生活風格。

為什麼叫做「Invisible Senses」?周育潤解釋,當時接到這個「廢棄零件再設計」的任務時,面對著Honeywell空氣清淨機舊濾網,以及被使用過的Dyson吸塵器和空氣清淨器,激發了團隊的思考,得到一個有趣的論點——不論是空氣清淨機或是吸塵器,都是在處理「看不見」的空氣品質,卻也在「無形之中」提高生活場域的細緻度。


你有想過,廢棄零件在設計師的巧手之下,也能成就這樣美麗雋永的居家風景嗎?

「這個概念跟恆隆行所推崇的life style滿match!」身為Honeywell與Dyson長年使用者的周育潤認為,產品如何進入消費者的日常,比擁有產品本身更重要,它們無形地改善人們生活的品質、風格或是環境條件,這就是恆隆行在打造的「隱形品味」。如何使消費者有第二次機會去使用這些好產品,並將永續的精神傳遞出去,是此次的實驗重點。

有趣的是,在他們設計裡,反而故意讓隱形品味成為一種 “曖昧可見”的風格延續。

「這張椅子的椅腳可以拆卸和更換,因為所使用的卡扣是許多Dyson吸塵器都通用的;而且Dyson吸塵器的款式很多,鋁管的顏色和長度都不同,可以有個人化的製作。」師大設計系大三學生李詩元說。

包括那張一不小心就彰顯出Dyson鮮明個性的酷炫椅凳;還有那穿著回收木材外衣的「Brick」板材,裡頭是從消費者端回收的Honeywell舊HEPA濾網;而仿若黑色羊毛織品燈飾的「Wave」,實際上是將活性碳濾網經重新洗淨後,在本身的肌理紋路上,以手工方式縫製約20個小時才完成的燈罩造型。三個設計裡,產品或耗材原本的材質、形貌與輪廓,似乎看得有些清楚、又不是太清楚,這樣的連結性是團隊在設計中刻意保留的細節。

「Brick可以木盒或是硬紙盒包覆,在上面開個小縫,可以讓觀者知道它是由HEPA濾網製作而成;除了做為展示架上的活動層板,自由擺放,還能組裝成蜂巢狀的展櫃,有更多的變化。」師大設計系大三學生楊博宇解釋。

「活性碳濾網本身較有硬度,為了使它有彈性、呈現出原來的紋理,我以手工編織出曲面的造型,測量好要在哪些地方下針;過往很喜歡家政課,沒想到這次能夠運用在計畫中!」師大設計系大三學生郭玟慧說。

雖然談到永續或回收再製品,很多人會認為其不如新產品般光鮮亮麗,但周育潤相信:「從產品或耗材中挖掘出一些價值,並加以發揮,回收再設計的成品也可以變得很酷!」團隊嘗試運用設計手法和工藝精神,凸顯出產品材料原有的特性,好將那份情感延續下去;當消費者看見了,也能被隱藏在其中的設計巧思所打動,願意更長久去使用它。

「對設計師來說,如果能透過設計去延續一個好產品的生命,而不是讓它直接進入回收場、被分解銷毀,這件事情是很有意義的。」就像那把用Dyson廢棄鋁管改造成的椅子,它比全新的東西更有故事性,即便有一點痕跡,也多了些回憶,還創造出一種有永續態度的新風格。

周育潤和師大設計系學生團隊。(由右至左為:周育潤、郭玟慧、蔡宗桓、李詩元、楊博宇)

|周育潤feat.師大設計系學生的真心話|



設計師 周育潤
「做設計最怕停留在紙上談兵,很欣慰看到學生們花心力去實驗、感受(蹂躪)材料的特性,例如發現HEPA濾網的塊狀結構性可以承重卻又很輕,而發展出Brick的設計。不過,當這些成果在展覽展出之後,它們的下一步是什麼?能不能進入市場?真正被消費者所接納?才是真正的挑戰所在!」





設計系三年級 蔡宗桓
「最難忘的是到恆隆行公司的提案過程,第一次面對設研院和其他業界的人,超過十幾個人,一起在會議裡很正式地討論。雖然我們很多提案都很天馬行空,卻沒有立刻被打槍說『不可能』,而是給予很多中肯的建議,讓我們進一步思考可行性,把提案做得更完整。」





循環設計原來是種浪漫的宿命論?

有別於周育潤的團隊從材質出發、找尋重新訴說產品故事的理性脈絡,另一組由藝術家白睿騰(現任台藝大兼任老師)帶領、來自台科大和雲科大的設計研究所學生團隊,以感性訴求為起點,發揮設計師的「戀物本性」,小心拆解即將報廢的Dyson與Honeywell家電,並從藝術的角度審視人之與空氣之間的關係,試圖在拆解下來的上百個大小部件中,找尋將此抽象概念視覺化的設計途徑。

如果人化身成為空氣中的粒子,會發生什麼事?白睿騰在介紹團隊的設計成果之前,先丟出了這樣的提問。

「空氣的粒子經過能量的震動,產生頻率,進而產生聲響;就像我們每天上班、下班,人與人之間的見面、交流產生碰撞,也會產生不一樣的聲音。」而這也是團隊設計作品「聲帶」屏風的由來。

「這次一共拆解八台家電,包括Dyson的空氣清淨機和吸塵器,以及Honeywell的空氣清淨機。有的可以用工具拆卸,有的只能暴力拆,連剪電線都要猶豫很久,非常捨不得,又好想要知道它是怎麼組合在一起的!」

裝置藝術品一般的「聲帶」,像一頁透明的五線譜,不小心被轉了九十度;本來在樂譜上的,該是豆芽形狀的黑色音符,被換成一個個五顏六色、形狀各異的電器部件。而這些部件都來自於那些曾經陪伴人們生活很久的家電,它們被拆卸下來、重新整理、排列組合,成為一座屏風。

他進一步解釋,空間中的屏風,像是喉嚨中的聲帶,是聲音的源頭與轉換。當人們在空間中穿梭,透過屏風的縫隙與目光相接,也成為一種歌聲的創造!「一個個機械的音符,象徵著新的旋律、新的音樂。」一如這些二手家電的廢棄零件被重新賦予新的生命與型態,能夠哼唱出屬於自己的再生之歌。

「我們把每一台機器拆解後,一一計算零件的尺寸,再丟到電腦裡重新建模,試過三個版本的排列與組合。零件的選擇是最困難的,因為部件拆解後不那麼完整或不太美觀,最後採取其中視覺效果最好的一款。」 雲科大設計學研究所學生楊承翰解釋。

為此,學生們進行好幾天的「拆解工程」,一共拆解了八台家電,許多看似簡單的構造卻很難拆卸,讓他們不斷驚嘆設計背後的追求與執著。平均每一台家電被拆成將近20、30個部件,許多藏在魔鬼裡的細節也被拆了出來,團隊經常是邊拆邊喊:「好可愛!」將平常鮮少被注意到的開關鍵和內部構造的墊片,以視覺張力和配色美學作為考量、重新組合,一一「轉世」為名為「宿命」的飾品。


「一般消費者購買家電,往往是注意外觀的造型和顏色,但很多藏在機身上的小零件造型特別,色彩還很鮮豔!結合可回收的材料,設計吊飾、耳環和項鍊,有些具有幾何的元素,有些重組後像可愛的外星人,回應現代人對於時尚的重視。」 台科大設計研究所學生陳冠樺說。

「一般消費者購買家電,往往是注意外觀的造型和顏色,但很多藏在機身上的小零件造型特別,色彩還很鮮豔!結合可回收的材料,設計吊飾、耳環和項鍊,有些具有幾何的元素,有些重組後像可愛的外星人,回應現代人對於時尚的重視。」 台科大設計研究所學生陳冠樺說。

別具玩心的團隊,還特別將DIY Kit結合盲盒的概念來販售,消費者在不知道會拿到哪一種零件組合包的前提下,與未知的「宿命」相遇,裡頭可能是項鍊、耳環,或者是鑰匙圈!白睿騰感性地說道:「當你看到這些飾品,覺得似曾相識,因為在更早以前,你們就曾見過了!這不就是一種命中注定嗎?」

他認為,產學合作案既有教育的意涵,又有實務的操作。協助學生一起演練上台提案,帶領他們站在業主的角度去思考,包括任務的purpose是什麼?企業的mission是什麼?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之下,應該怎麼去設計?「全世界都在往永續邁進,AI浪潮不斷來襲,如何把工業設計的精隨給抽取出來,找到未來設計的新方向,這是一個練習的機會。

(上圖)白睿騰和(下圖)雲科大與台科大學生團隊。(由右至左為:雲科大設計學研究所林映彤、雲科大設計學研究所學生、楊承翰解釋台科大設計研究所學生陳冠樺)

|白睿騰feat.設計研究所學生的真心話|



藝術家 白睿騰
年輕剛做設計曾被前輩提醒:「如果你在設計的時候沒有覺得exciting,用的人也不會覺得exciting!你的設計裡要有情緒!」這次帶領學生創意發想時,就正面表述、給予他們鼓勵。很多好點子不是埋頭苦幹想出來,而是在放鬆的狀態,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彼此想法碰撞才誕生的!同時,也要求他們在做事時,灌注專注的情緒,才能讓人們從作品中感受到那股真摯與真誠。

 


雲科大設計學研究所碩班 林映彤
身為研究生,經常在研究設計學的理論,這次的案子有很多需要動手的機會,還可以直接面對業主溝通,當他們能理解我所說的內容,就很有成就感。也因為三位同學都各自住在不同地區,使得我在掌握進度和分配工作上的特長,在這次派上了用場呢!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拆解機器的時候,有難過、快樂和痛苦,可能是設計系都有一種強迫的特質:要拆就拆個徹底,還要漂亮整齊地擺出來。拆完後我們對於Dyson和Honeywell的設計都更加敬佩了。


|想一起參與恆隆行的永續行動?|

更多了解refresh計畫:https://www.hengstyle.com/event/2584

你想第一個知道我們的最新產品和新聞?

立即訂閱電子報,享有第一手最新優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