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gstyle:恆隆行

23

January 2024

文化探索

23 January 2024 / 文化探索 /

張硯拓【深夜時光電影院】:2009年,《阿凡達》讓我意識到看電影的人所追求的,就是「體驗」

文字|張硯拓、編輯|Mimy Chan、劇照|電影《阿凡達》官方網站(https://www.avatar.com)

在許多人心目中,加拿大導演詹姆斯.卡麥隆是住在電影萬神殿頂層的人物,他在過去四十年只執導了九部電影,驚人的是在全球影史票房上的前四名,他一個人就佔了三位:第一名的《阿凡達》(2009)、第三名的《阿凡達:水之道》(2022)和第四名的《鐵達尼號》(1997)。

不管怎麼看,詹姆斯.卡麥隆都是世界上最懂得把電影拍到大賣的導演。尤其上述三片的成本都超級貴,貴到出資者應該要兩眼發黑、懷疑是不是被江湖郎中騙去的等級,但事實證明卡麥隆就是能幫你賺回來,而且賺得超多。在電影這座風險奇高、變幻莫測的賭場裡,唯一值得你無腦投資的導演就是他。

上面的開頭寫得這麼浮誇,是因為我接下來要說:其實我不是一個《阿凡達》迷。十五年前後看了兩次,心底都無甚波瀾,沒有因為劇情而熱血或是悸動。但同時,我的確相信詹姆斯.卡麥隆破解了電影這一門藝術/生意,他找到了讓最大量的觀眾一而再、再而三進戲院,二刷、三刷的魅力魔法。

《阿凡達》是一部科幻片,描寫人類前往遙遠的潘朵拉星,開採豐富的礦藏,為此和當地的原住民族納美人交涉/交戰。男主角運用科學家開發的阿凡達(avatar,虛擬替身之意)技術,將意識轉到人造的納美人軀體上,潛入當地部落,卻在任務之外愛上族長的女兒,以及在地的生活文化。於是,隨著人類準備大軍壓境、強制驅離,主角的認同與意志,也逐漸在轉變⋯⋯

上面的故事,我們看過一百遍了吧。《阿凡達》說到底就是一部發生在太空的西部片,而且是白人主角誤入印地安部落,被原始的文化感召,甚至成為當地預言中的救世主(比納美人還納美人!),帶領族人反抗白人壓迫的故事。近代影史上的《與狼共舞》、阿湯哥的《末代武士》都屬這個套路,甚至是無關戰爭(表面上)的《攻其不備》、《姐妹》也有一點。科幻經典小說《沙丘》如果只看第一集,大概也會這樣認定。

平心而論,這不是要說卡麥隆的編劇功力不佳——事實上《阿凡達》是他九〇年代就寫好的故事,只是當時的特效技術還跟不上,他只好先去拍另一部、關於一艘大船沉掉的電影。但這樣的時代錯位感,正是讓我看得無法激動的原因。且先不說身分政治的觀點,光這情節實在太熟悉,就讓我的感受疲乏。

但是,重點也就在這:2009 年,《阿凡達》上映之後,只花了四十七天就成為影史首部賣破二十億美元的電影,至今已累計至二十九億,高居影史第一。不論故事是否老套,觀點是不是陳舊,《阿凡達》以及十三年後、劇情品質不變的續集《阿凡達:水之道》,雙雙創下不可思議的票房,而且驚人地綿延了大半年的映期,這意味著不只口碑發酵,還有不少人是重複進場一看再看。可見觀眾真的很喜歡這兩部電影,而且是很多觀眾。

由此,我真心承認詹姆斯.卡麥隆「懂觀眾要什麼」。身為影評人,我能評價一部片的藝術價值,包括其中的美學表現及故事面的文本水準,甚至我還能專業地區分什麼是「好電影」,什麼是「我愛的電影」,什麼是「大眾會喜歡的電影」。但即使如此,這一切仍像是在把脈——有道理和邏輯,同時也依賴經驗和主觀解讀。而在《阿凡達》這一題,我對宗師卡麥隆,真是輸得心服口服。

當然,在我心目中的詹姆斯.卡麥隆也並非不會說故事的導演。他過去的成名作像是《魔鬼終結者》系列和《異形2》,都是無可挑剃的科幻冒險片,《鐵達尼號》更是一代愛情神話,是在《阿凡達》之前席捲全世界的影史冠軍。他的故事總有乾淨的結構,清楚的角色動機,動人的情感及明顯的衝突,再在整趟歷程裡,平衡良好地、有效率地、幾乎沒有邏輯破綻地相互交織、化解。可以說作為編劇和導演,他說故事的技藝毋庸置疑。尤其《魔鬼終結者2:審判日》角色設計的巧思,及這套人物關係透過完美的演員表現出的效果,確實頂級,也難怪是許多老影迷心目中的至高經典。

但也是在此,我總覺得,號稱拍了一輩子科幻片的卡麥隆,他的科幻思考性都不太搔得到我。或應該說:他的科幻設定其實更像是情節工具的一環,而不是主題本身。這也讓他和前輩史丹利.庫柏力克,同期的雷利.史考特或是晚輩丹尼.維勒納夫,在我心中的份量不太一樣。

另一方面,到了劇本顯得停滯的《阿凡達》及《阿凡達:水之道》,卡麥隆依然能夠突圍,這就代表故事的優異性不是電影大賣的必要條件——甚至根本就不是主要條件。多數觀眾需要的是一個簡單易懂,情感衝突明確,在最後的高潮過後迎來圓滿救贖的故事。《阿凡達》具備以上所有,且除非電影看得太多、看到腦袋當機的我們這些人,不然不會感覺到什麼「老套」。從人物典型,衝突的設立,情感與立場的堆疊和轉換,到敘事節奏的精準收放,本片都稱得上編劇入門的範本。再加上真正讓這部片賣到瘋掉的法寶,是它的視覺效果。

這個,才是詹姆斯.卡麥隆看清楚所有進戲院的觀眾想要的東西。

《阿凡達》上映那年,正是全球電影圈(當然還是以好萊塢為主)及家用電視產業一度癡迷於 3D 效果的時期。而本片幾乎沒有不用 CG(電腦繪圖)的畫面:整顆潘朵拉星上的金木水火土,加上所有的納美人都是動畫,只有人類角色與一部分建築的室內是拍「真」的。而讓卡麥隆從九〇年代又多等了十幾年的技術,包括用電腦畫出逼真的山林、海水、奇岩、巨獸,也包括用動作捕捉(motion capture)把演員的肢體動作和表情,轉移到虛擬角色身上——後面這個,不就是 avatar 技術的精神嗎?

如此一來,這樣一部幾乎都存在虛擬空間的電影,恰好最適合做成 3D:有別於實景拍攝需要複雜的攝影機才能產生 3D 影像,全程在電腦裡「拍」的畫面可以輕易做成 3D,效果還更好。至今我依舊記得,當年身為工程師的我,公司裡有個關鍵部門就是在做 3D 電視的播放技術,於是《阿凡達》的電影片段,就成了他們最佳的測試素材。

所以,說回當年上映的熱況:絕美的虛構世界搭配新穎的效果呈現,成為前無古人的、絕佳的視覺體驗——而「體驗」這兩個字,在未來十多年會成為全世界看的/聽的/吃的/玩的⋯⋯等等所有娛樂和內容產業的關鍵字。同時也是《阿凡達》給我上的最重要的一課:

世上絕大多數的人看電影,不是為了人生體悟,或思想開發,或美學嘗新,或什麼議題關懷,大家要的是一場刺激、感動、舒暢的體驗。這樣的體驗可以靠故事,或是美美的人物(和他們的情感),或震撼的感官饗宴而來。而這沒什麼不對,因為看電影對很多人來說,就只是焦慮又疲憊的一天過後,短暫放鬆身心的消遣而已。

終究,本文沒怎麼談到《阿凡達》的故事,因為我認為它的價值不在那裡。據說《阿凡達3》已經在後製階段,《阿凡達4》也已經拍了一小部分。在比較一、二集的動畫技術有多大的躍進之後,說實話,我還是有點期待後面三部續集,又會長什麼樣子呢?

-

【影評人暨《釀電影》主編 張硯拓】

曾任金馬獎、香港電影節費比西獎、女性影展、高雄電影節評審。出版散文集《剛剛好的時光》,文章散見《大誌》、《BIOS monthly》、《新活水》、《500輯》、《聯合文學》等線上與紙本媒體。有點太過於寵兩隻貓。

FB / Letterboxd:yentuo|IG:yentuochang

【深夜時光電影院】專欄

二〇〇〇年是新舊世紀的交替,也是我剛滿十八歲的一年。當時的世界還未脫離世紀末的狂歡,當年的我也沒有意識到「真正」的人生已經開啟了。那些年遇上的電影,後來一一成為我的心靈寶石,構築我的記憶和價值觀,也和現在的自己對話。在這個專欄裡,我想要一步一部,重訪它們。

你想第一個知道我們的最新產品和新聞?

立即訂閱電子報,享有第一手最新優惠資訊